中西區




樓梯之城:上上下下生活誌
香港的樓梯文化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初。由於地勢陡峭,早期的城區規劃依賴樓梯來連接不同高度的社區。殖民時期,英國人為適應當地地形,在中西區興建了大量石階,形成了今日仍然可見的街道網絡。
戰後,大量人口湧入香港,樓梯成為連結舊區與新興社區的重要設施。不僅如此,樓梯旁的空間也被靈活利用,成為小販經營場所,甚至發展出「樓梯鋪」的獨特經濟模式。
1978年建成的美利道旋轉樓梯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建築,螺旋設計不僅節省了建築空間,更賦予城市一種流動的美學。不少藝術作品、電影、MV都曾在這取景。但要數最經典,每個香港人都印象深刻的,肯定撒馬利亞防止自殺協會的廣告。螺旋設計及低彩度的畫面讓觀眾共情企圖自殺者感覺生活是絕望漩渦。美利道旋轉樓梯至今仍是眾多攝影愛好的者熱門朝聖景點,下次不妨邊聽張國榮的《Stand Up》邊走走這條樓梯。
鉸剪梯是香港獨特的建築設計之一,它的歷史可追溯至高密度住宅興起的年代,目的是最大化空間利用率。在傳統樓宇中,樓梯井占據相當大的公共空間,而鉸剪梯的設計則在同一個樓梯井內,建造兩道互相交疊的樓梯,從而減少樓梯井的面積,釋放出更多實用空間。這兩道樓梯從相反的方向連接同一樓層,雖然互不連通,但在剖面上看是交叉的,就像剪刀一樣,因而得名。鉸剪梯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建築效率,還讓住戶可以在有限的面積內獲得更多可使用的空間。此外,由於兩道樓梯共用牆壁和設施,建築成本相對較低,這使得鉸剪梯成為許多舊式公共屋邨和私人住宅的標準設計。這種樓梯特別適合基地面積細小的建築,讓高密度城市的住宅設計更加靈活。
走進中西區的舊民居,如永利街、永樂街一帶,常常能看到樓梯旁的小店舖—樓梯鋪。這些獨特的店鋪源於1930年代的建築法規變更,當時政府要求唐樓樓梯靠近外牆並設置窗戶。到了1950年代,隨著「狗髀梯」設計的出現,樓梯底下形成了可利用的空間,業主便將其出租,樓梯鋪由此誕生。
樓梯鋪的面積通常只有50至80平方呎,租金相對低廉,因此成為基層市民創業的理想場所。許多樓梯鋪經營修理行業,例如配匙、補鞋、修理鐘錶等,這些小型工坊雖然不起眼,卻是街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舖主甚至白天經營生意,晚上直接在店內休息,充分展現了香港人靈活變通、善用空間的精神。
隨著城市發展,許多舊唐樓被收購重建,樓梯鋪逐漸消失。但它們曾經承載的生活氣息和社區連結,仍然深深烙印在香港的城市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