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區


獅子山下的屋邨精神
獅子山,是香港地理的中軸,也是歷史的隱喻。它居於九龍脊樑,像一道隱形的城牆,界定着我們如何看待「香港人」這個身份。對不少上一代人而言,獅子山下意味著不分階級、不問出身、在艱苦歲月中互相扶持的信念。「獅子山精神」不來自課本,而是從一幢幢屋邨、一層層走廊、一張張摺枱中自然長出來的。
這份精神的空間載體,無疑是公共屋邨。
1962年至1964年間,彩虹邨落成,是當時最大型的公共屋邨,標誌着香港戰後公共房屋發展里程碑。由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負責規劃,著名建築事務所巴馬丹拿(Palmer & Turner)設計,邨內樓宇佈局嚴謹清晰,採取包浩斯(Bauhaus)風格,強調功能與簡潔美學。走廊寬敞、採光通風俱佳,兒童遊樂場、商店街、籃球場與天台綠化空間皆設有專區,反映現代主義的生活關懷。1965年,彩虹邨獲頒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是香港歷史上首個公共建築榮獲此項殊榮。
彩虹邨不是孤例,當時一系列新型公共屋邨不僅解決住房問題,更建構出一種基層社群的生活倫理。公屋的高密度與公共空間造就了「公共親密」。公共空間並不僅僅是物理的走廊或天台,它們是日常生活的舞台,是人與人之間情感聯繫的場所。鄰舍之間彼此認識、互相幫補,生活雖不富裕,卻有一種無需言語的信任-這些是今日已難重現的城市細節。
香港公屋中的情感交流,是「公共親密」的表現-一個公共空間中所承載的私密情感,這不僅是空間的安排,更是社會結構的縮影。美國文化理論家Lauren Berlant在2002年提到過一個概念,叫做「親密的公共領域」(intimate public sphere),強調情感和社會連繫其實也能在公共空間中形成。原本被視為私領域的元素,如友誼、信任、依賴,都能在日常的公共生活中找到位置。公共屋邨中,無論是樓下的長椅、走廊,還是共用的天台,這些地方不僅僅是走過的地方,它們還承載著鄰里間的情感。或許你會發現,曾經的「鐵閘不關」,孩子們在樓下玩耍的日子,恰恰是那種無需言語的信任與親密的體現。
另外,像Ara Wilson也提出了「親密性基礎設施」的概念。她講的是,某些公共設施-比如公共廁所、通訊設備,它們在支持我們的基本需求時,也往往成為情感互動的場所。這在公屋中尤其明顯,社區的公共空間,如活動室、公共走廊等,讓住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然而然地交流、互動,這些設施彷彿提供了社會連結的支點,而不僅僅是生活所需的基礎設施。
廣義而言,公屋作為家和城的交匯點,並非純粹的私密或公共,而是動態交織的存在。這讓人聯想到早期的香港,公屋社區不僅是一個住宿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社會聯繫的空間。這種「家」並不僅限於四面牆,還包含了與周圍社會的緊密聯繫,它是情感、歸屬感和信任的承載體。
「獅子山精神」不是抽象的理想主義,而是生於貧窮與困局之中-當年政府財政有限、土地供應緊絀,在逼仄城市中尋求最大效能的同時,亦讓庶民文化自然生長。由鐵皮屋過渡到公屋,居民由自建棚屋到有瓦遮頭的居所,代表的不僅是空間的轉變,更是尊嚴的回復:香港人憑雙手改善生活、憑社群對抗風雨,這種信念構成了香港身份的一部分。
然而,進入90年代後,這份親密逐漸被地產霸權侵蝕。大廈又高又密,蔓延成一片冰冷的石屎森林,鄰里互動減少;而強調階級、菁英的社會氛圍,也削弱了昔日社區的連結感。房屋由生活空間變成資產階梯,人情味亦隨之淡薄。曾經充滿情感連結的走廊與樓下長椅旁,如今我們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陌生和冷漠,這樣的變化,正是社會結構改變的寫照。
直到2019年,「獅子山精神」再次在意想不到的方式被召喚。當大規模社會運動遍及香港,「獅子山」本身成為象徵反抗的文化地景-有人組成人鏈登山,有人掛起巨型標語,將山嶺變為政治象徵。這些行動回應的不只是當下政治問題,亦是一種文化召喚:在撕裂與無力之中,人們仍試圖以「同舟共濟」為號召,尋回集體認同。呼喚短暫而脆弱。運動之後的政治轉向與社會重塑,使這種價值迅速沉寂於主流敘事之外。
同時,人口結構的變化亦加深了身份感的斷裂。每日150、優才計劃、雙非等爭議不斷,新移民人口比例越來越高,公屋變成新移民的專屬資源。他們在語言、教育與文化記憶上與本地社群落差明顯。官方又大力推動「國民教育」、重構歷史觀與身份認同,使得「獅子山精神」的記憶難以傳承。
獅子山還在,夕照每日如常西下,映照出這座城市曾經的肩並肩,也映照出今日的分岔與沉默。「獅子山精神」被不斷詮釋,也在城市發展中慢慢消磨。真正要問的,也許是更根本的問題:當香港人已難以共同面對苦難,又如何共同想像未來?
公共屋邨仍然矗立,但它們所見證的集體情感與社會契約,早已走向消亡。公屋樓下的木椅少了長者聚腳,昔日街坊的熟悉面孔被新移民更替,換成彼此沉默對望。「獅子山精神」成為官方宣傳,也成為諷刺。但如果我們還記得這個詞曾經如何誕生,就會明白它的根,不在政策口號,而在一次次不離不棄、共渡時艱的集體堅持。
或許我們無法再期待一個整齊劃一的社群,但仍能在微弱的連結中重新織網。不斷失敗,但香港不屈。即使今日離散,也要持續走到山下重聚那天。
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