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區

觀塘工廠大廈的城市縫隙學

觀塘,一個從造船與製衣時代過渡至辦公與創意產業的區域,如今正陷於發展與記憶的交界地帶。政府說這裏是「CBD2」,一個未來的商業地標;但在玻璃幕牆還未全面遮蓋舊日紋理之前,觀塘工廈的迷宮裏,其實仍藏着一種香港人對空間、社群與品質的執念-駱駝漆大廈,正是這種執念的縮影。

駱駝漆,曾是製漆廠的大本營,如今搖身一變,成為香港最活躍的工廈零售與文化熱點。大廈共有三座,A、B、C三棟合圍成一座複雜的空間迷宮。每層樓有數十間單位,單位又因原用途不同而大小不一,像住宅、也像寫字樓、還保留了工業結構,亂中有序。

走進駱駝漆,並非像逛普通商場那樣井然有序;相反,它就像一場城市探險遊戲。為何會孕育出這種如同冒險般的消費模式?說到底,並非商場太多,而是商場的標準化與高度一致讓人感到厭倦。在傳統購物中心日益無趣、商業空間愈來愈昂貴的情況下,消費者反而對這些非典型的空間情有獨鐘,尋求那些更具地方特色、與眾不同的商品與體驗。

駱駝漆的店主,大多不是傳統的零售商,而是擁有某種強烈興趣或文化信念的「興趣創業者」。開店對他們來說不單是生意,而是延續信念的方式。這些店主會記得顧客上次購買的是哪件商品,了解顧客的喜好與需求。這份信任與記憶的連結,使得這些曾經冰冷的工廠建築,反而成為人情味再度滋長的溫床。

香港的本地消費者依舊愛新鮮,但對「潮」的的理解已不再簡單。香港人精明、有要求、愛gimmick;難聽點說,就是奄尖聲悶。傳統商場的「人造場景」和「無差異商品」已經無法滿足需求;而工廠大廈正好提供了全新的消費選擇-融合了生產、展示與社群的微型文化場域。

然而,這樣的場域並不穩定。近年政府對工廈用途嚴格審查,經常派員突擊巡查,查看是否有違反「工業用途」,導致不少單位業主小心翼翼,只能半公開經營。當發展論述高舉活化與再生,實際政策卻壓縮了多元經營的空間。

駱駝漆的空間布局,從來不以便利為導向。對初訪者來說,它是座迷宮;對熟客而言,地圖早就了然於心。電梯未必每層都停,樓層分布也欠明確指示,許多單位門口只靠牆上的小貼紙,或是IG帳號作為線索,引導顧客發現。這種經營模式正回應了香港城市生活中的另一個核心議題:在一個監控嚴密、規劃緊湊、空間日益壓縮的城市中,如何保持自主?

這不是地下經濟,也不是純粹的反叛,而是一種「隱形正當性」的實踐。工廠大廈並不算是政府活化計劃的主要部分,也不是旅遊業所熱衷的「打卡景點」。它更貼近香港的真實肌理。傳統旅遊偏重地標與歷史,而駱駝漆的魅力則在於它的非典型性與非線性:遊客需要從個別店主故事、空間佈局、甚至牆上塗鴉讀出文化脈絡。它促使我們從消費導向的觀光,轉向日常生活的田野考察,解碼城市的非正式結構。

駱駝漆是一個值得被認真書寫與記錄的地點。它不僅是香港工業遺產的一部分,更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城市文化節點。在未來的地方研究與城市觀光中,駱駝漆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章。它見證了城市如何在規劃的縫隙中生長,如何在冷硬的建築物中孕育出最柔軟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