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旺區

旺角商場的浮沉錄

香港密集而繁忙的商場,承載的不僅是商業流動,還有深厚的文化與身份認同。曾經「去旺角行街」是每週末的最期待的活動。從新之城、潮流特區、信和中心,到家樂坊、星際廣場、 兆萬商場,旺角的小型商場曾帶領本地潮流與興趣文化。如今,當這些空間逐漸變成「死場」,我們不只是在見證零售結構的瓦解,更是香港城市文化式微。

上世紀九十年代到二千年代初期,香港的商場發展出一種獨有模式:以「興趣分區」為特色的商業布局。不同樓層、不同角落,分別聚集起相似主題的商戶:玩具、音樂、古著、波鞋、手作……他們都是根據市場需求和文化認同所形成的自發空間,反映了香港社會的豐富多元。商場不再只是消費場所,而是文化的聚集地,是年輕人尋找共鳴的社區。

這種模式的形成與香港的樓宇結構密不可分。由於地少人多,商業空間寸金尺土,旺角那種樓上鋪、細單位、多樓層的結構成為小型商戶理想的容身之所。租金較平、出入方便,加上人流集中,令這些商場自然容易聚集了同類型的店舖與消費群體。

旺角商場孕育出一批極具時尚流行觸覺的店主。他們或許不是時尚界的巨頭,卻是潮流文化第一線觀察者。這些人會飛東京、首爾、曼谷,在當地小巷裏找貨源,把最新鮮的設計和想法帶回香港,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文化進口商」。

買手文化的成功,不只在於產品本身,而是在於他們能建立與客群的連結。一個信和的模型專門店,老闆會親身解說哪套動畫剛剛完結,哪一款未來會絕版;一個家樂坊的時裝鋪,店員會幫你配襯好一套套look,設計尺寸通常都可以幫忙按你心意修改。他們所營造了超越單次交易的社群式經營。

其實本質上是香港社會運作方式的縮影-高效率、多語言、對外開放,卻同時保有小社區式的人情味。今日買唔到貨,明天老闆會記得幫你留;你可能未必買,但逛幾轉、吹吓水,店主仍會熱情招呼。這是由人與人之間維繫起來的商業結構。

旺角小商場曾經是香港年輕潮流的孵化器。一些後來為人熟知的本地品牌-不論是本地設計師服飾、插畫品牌、甚至嘻哈音樂廠牌,很多都是從這些狹窄的店鋪起步。他們在這些地方試驗、摸索、建立受眾,繼而慢慢走入主流視野。

商場也促成了香港少見的「跨興趣交流」。模型迷和攝影發燒友可能在同一層樓認識,古著買手和設計學生會交流心得,興趣變成一種社交密碼,也是一種身份表達。文化高度流動、重視實體互動,是那個時代旺角商場最珍貴的部分。

然而,當城市節奏加快,緊密的人情交流開始失去立足空間。租金高企,小店難以負擔。網購與社交媒體同時興起,線上折扣使實體店優勢盡失。Z世代不再習慣「逐層掃街」,而是習慣以Instagram為潮流指南。

此外,商場硬件設施亦日漸老化-冷氣不足、電梯老舊、格局混亂,與新一代商場相比,難以提供「舒適體驗」。而疫情封城後的幾年,更加速了這些空間的凋零。一度熱鬧非常的家樂坊,如今一層層樓梯冷清無人,昔日人聲鼎沸的潮流特區,如今只餘下一些仍在堅持的老店主。

不過,「死場」並不一定意味著終結,而是另一種形式的過渡。一些新的想法正悄悄萌芽:把商場變成創作平台、社群活動空間-例如部分商場引入期間限定市集、藝術裝置展覽,或者與本地插畫師、獨立出版人合作,重新吸引對文化有興趣的年輕群體。未來的旺角商場,也許不再只是「買嘢」的地方,而是一個讓文化碰撞、興趣重組的平台。

當我們談論旺角商場的興衰,除了生意好壞,更想講述城市文化的變化節奏。它曾經承載一整代香港人的潮流記憶、人情故事與成長經歷。如今,它也許沉寂,但只要有人還記得,就說明-旺角,從未真正死去;旺角的心跳,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