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區


上山下海的自由:香港行山文化的日常與詩意
香港人有種本事,在無限加班與地產霸權之間,仍能找到逃生出口。而那條路通往山上。行山,對香港人來說不只是運動,是脫離急速節奏,在擠迫尋找空間的方式。有人說香港是最國際化的亞洲城市之一,但也可能是全球最鍾意行山的城市。
山與城之間的香港式平衡
從地理條件講起,香港約四分之三是山地,市區往往與郊野只隔一條馬路。這種城市與自然幾乎無縫接軌的特性,使得行山在香港變得無比簡單-無需開車,坐地鐵或小巴便能到起點;無需裝備齊全,背個背包帶支水就能上路;無需花錢,所有郊野公園免費開放,設施完善。
這些全不是天賜,而是有系統地規劃出來的成果。1970年代,港英政府在環境保育呼聲與城市壓力之間尋求平衡,陸續劃設24個郊野公園,並開展數條長途行山徑計劃。最為人熟知的,正是1979年啟用的麥理浩徑,由當時總督麥理浩主導,全長100公里,跨越新界西至東。沿線鋪設步道、階梯、涼亭、觀景台,甚至公共廁所,展現了當時罕見的民生關懷。
港英時代興建的郊野徑,背後其實藏着一種「功能化自然」的治港哲學-不是讓自然自生自滅,而是以英式規劃精神,引導市民有序地享用它。這種「自然管理」的路線,造就了全亞洲罕有的行山基建,讓香港人與山的關係變得親密且日常。
到了近代,這些行山徑再度成為市民的逃生口-尤其在疫情期間。當政府封閉戲院、食肆、圖書館,甚至禁止兩人以上堂食時,曾有高官理直氣壯地建議:「不如大家去郊野公園午膳。」對比當年港英政府花費心思建徑鋪路的用心,如今卻變成「將人掟上山」的政策,諷刺十足。但或者都再次證明:山真的是香港人最後的自由空間。
龍脊:一條香港縮影的路線
說到熱門行山地點,龍脊幾乎無人不曉。這條被外國旅遊雜誌譽為「亞洲十大遠足路線」之一的路徑,之所以成名,除了風景秀麗、路程適中,還因為它結合了香港幾個獨特元素:城市之中、自然壯觀、配套齊全。
龍脊位於港島南區,全長約8公里,由土地灣起步,沿山脊而行,終點是大浪灣,有海灘、有衝浪、有士多茶座-香港獨家享受。所謂「龍脊」,就是沿着一段連綿不絕的山脊線行走,左看大潭灣,右望石澳海灘,腳下是一條筆直的山脊,好像走在龍的背上。沿途無遮無掩,一邊是廣闊海景,一邊是翠綠山巒,天氣好的時候甚至可以見到有人玩滑翔傘飛過。龍脊是很多人讚歎「最不像香港」的風景-其實它恰恰證明,這就是香港。
香港人的山系文化
香港人熱愛行山,原因很簡單也很複雜。簡單的是,山就在旁邊。你可以早上上班,下班就站在山脊上看日落;複雜的是,這種山與城的近距離,其實養成了一種很獨特的城市性格-懂得規劃路線、控制節奏、重視裝備,也很懂「打卡」。山上,不再只是放空,更是社交。行山有人愛快、有人愛靜,有人喜歡邊行邊拍片上IG,有人則會拿出望遠鏡觀鳥、研究植物。香港人的自處方式:自由又多元,即係對其他人DGAF。
網民總笑說大西北交通太差,要靠牛代步,騎牛上班。雖然只是玩笑,但也側面指出:香港的自然與城市,不總是劃分清楚,而是交錯共存。
行山離地又貼地。你有可能在山上偶遇發哥(周潤發)-這不是笑話,而是常見事件。發哥不時清晨開行,風雨無阻,還會主動跟人自拍留念。行山是市民和偶像共享的樂趣,香港人專屬的隱藏任務。
甚至電視也不放過這題材,ViuTV推出的節目《美女郊遊遊》,找來年輕女主持帶大家走行山徑,介紹風景、地理、附近小食和交通。行山都能拍綜藝,就反映出行山是娛樂,是文化,能代表香港生活。
香港的山,不只是山
如果說海是香港對外的門戶,那山就是香港人內在的空間。行山是一種逃避,也是一種回歸。從港英年代的鋪路;疫情下的野餐荒謬;再到山上偶遇發哥、吃豆腐花的儀式感,這一切都拼湊出一幅「山城合一」的文化地圖。香港的山,不只是自然地貌,更是屬於我們的,貼地的自由。